2015年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领域 |
2015-1-28 11:46:45
来源:昆明市科技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装备制造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为重点,通过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与引进技术再创新,使产品性能高效化、微电子化,利用高技术零部件和新材料提升产品的功能、性能与档次,提高高技术零部件的研发水平。
(二)生物医药。结合昆明医药产业的重组,推动科技创新链的重构,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出资源优势,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开展天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推广,促进中药、民族药成方新制剂,中药、天然药物标准提取物,传统药物、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学药及其制剂,中药、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及生产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支持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用疫苗,包括传统疫苗提质增效,新型疫苗品种的研制;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对生物医药产业链涉及领域进行支持,重点开展血液制品,单抗药物,蛋白类和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及产业化,贵金属创新药物及制剂,重大疾病的化学药新制剂的研发与创新,促进产业化。
(三)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围绕重点优势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金融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对战略新兴产业、传统支柱产业的渗透和提升,支持信息技术在政务、商务和社会领域的创新运用,支持支撑引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服务业态发展的技术创新和集成。
(四)新材料。依托资源、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贵金属功能材料;稀散金属新材料;钛基、铜基、铝基等新材料;建材、包装、石材以及光热光伏等新材料的研发。
(五)新能源。针对资源特色和技术基础,发展太阳能光伏材料制备及硅材料薄片切片、硅基薄膜及其太阳电池制备技术,建筑结合光伏组件及太阳能光伏、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聚光太阳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并促进产业化;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对改善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作用,发展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新型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扩大太阳能在农村的示范应用范围,发展高效产甲烷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大规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能源作物及生物质液体燃料制备产业化技术,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结合国家在昆明市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重要关键系统集成技术和重要零部件生产技术,城市新能源汽车应用及保障体系技术的研究。
(六)节能环保产业 结合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治理,重点发展支撑发展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四大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检测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传统优势产业
(一)有色金属产业。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档次,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为重点,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低碳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二)化工产业。主要采取产业沿伸模式,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上游高端产业的发展,围绕精细化发展、绿色发展和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突出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提升高端化工产品规模和水平。
(三)烟草及配套业。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力度,以开发适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卷烟技术标准的产品为重点,重视围绕烟叶为核心的植化产业发展。
(四)非烟轻工产业。培育壮大消费品工业,重点打造食品工业、家居产业、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三、现代农业
围绕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区域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向农业的渗透和融合,发展农业信息技术、高效节约循环利用型农业技术、种业科技创新、规模化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贮运技术,促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的管理,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检测监测技术。围绕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和推广符合广大农村实际的绿色能源、机械化生产,以及改善环境及卫生、方便生产生活的技术。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结成产学研联合体,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农业新材料的开发利用技术,发展设施农业。
四、科技惠民
(一)医疗卫生与人口健康。疾病防治重心前移,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医疗与养老相结合,促进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依托我市的重点实验室,结合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开展行为医学、心血管病学、器官移植、骨科、内科、药理学等研究;推广人体健康素质监测预测预警、疾病预防与早期诊断治疗、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监测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加强生物安全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提高出生婴儿缺陷筛查、干预技术,大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支持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创新研究。
(二)生态环境建设。以滇池治理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滇池治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内源污染治理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技术,以及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与推广示范;开发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与工程示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
(三)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围绕公共安全,研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等关键技术,构筑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消防先进技术,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体系,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重点开展实验动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围绕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开展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
(四)文化教育。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重视发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教育,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和科普精品基地为主平台,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
(五)资源保护。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促进水资源保护技术的发展。加大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研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智能管理。深化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农田灌溉节水新技术。
(六)科技强警。建设公安信息化网络、通信、运行保障与信息共享技术体系和高效、完备、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密度集成与共享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提升公安信息化的实战应用水平。重点开展城市禁毒反恐技术、犯罪侦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突发事件和交通安全等事故为特征的危机管理与快速反应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集成与应用(由市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安排意见)。 |
: |
: |